查看原文
其他

开学半个月,娃天天挑战集体规则!我该咋办?

王冰玉ICY 果壳童学馆 2022-06-10

 👧 👦 👧


开学这半个月,对于家长来说绝对是非同寻常、令人难忘的半个月,特别是有新入园、入校的小朋友的家庭。

 

刚熬过了分离焦虑这段令人心碎的时光,眼看着娃顺利入园入校,本以为等来的是胜利的曙光,没想到却等来了老师的“投诉”——孩子不守规矩,无法融入集体生活:

 

  • “中午不睡觉影响其他小朋友。”

  • “没有排队的意识,影响班级秩序。”

  • “在班上随意跑动。”

  • ... ...

 


作为家长,相信你也曾信誓旦旦地和老师表示自己会无条件配合,在家多注意,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。

 

但是,到底要咋做?而且家里就一个孩子,现在最多仨,可“集体规则”听起来就需要很多人,在家真能建立明白吗?


能!果仁妈今天的文,直接从幼儿园视角给你剖析,并提供几个在家实操的好方法



顺便插播一条消息,果仁妈最近建了个“不鸡娃俱乐部”的群,每周都会在里面分享一些“花式陪娃”的玩法、超实用的带娃资源等等。今天给大家准备了“21部优质科普动画”的片单,扫码添加童学馆3号员工,进群就可以领取观看地址啦!


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,

添加童学馆3号员工,即可入群




 1 

为什么幼儿园和小学初期

会特别强调建立规则意识?


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针对3-9岁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了研究。发现:5岁前的小朋友,都会欠缺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自控力也会逐步加强和提升,而巨大的变化通常发生在孩子3-7岁之间[1]


图源:文献[1]


所以,幼儿园和小学初期特别强调建立规则意识,是因为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规则感、自控力的黄金时期。

 

但小朋友规则感的建立并不是那么容易,在3-5岁期间,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,小朋友们会希望拥有自己主导事情的能力。当他们进入新的环境中时,就会不断地挑战和测试底线。所以,在家庭配合学校,帮孩子一起建立规则意识,就很重要了。


 

 2 

建立规则感的关键内核

 

1、建立以规则为中心的教育方式


建立集体规则感和孩子的数量无关,“班有班规,家有家规”班级是一个集体,家庭亦是集体。

 

很多家庭的教养方式都是“以孩子为中心”的,即:大人配合孩子。而且每个家庭中多多少少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:

 

  • 有的是省事型家长,担心孩子哭闹,不如依着孩子换来一方清净;

  • 有的是溺爱型家长,希望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;

  • 还有无助型家长,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,只能跟着孩子走。

 

但一个班集体,一定是“以规则为中心”的。所以,当一个“以自己为中心”的孩子,进入到一个“以规则为中心”的集体中,不适应是很正常的。



所以,想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,重中之重是: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的转变,即变为“以规则为中心”。


2、对冲动控制能力的培养


建立规则感,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,是对小朋友们冲动控制能力的培养。遵守规则的过程,其实相当于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冲动的过程

 

冲动控制能力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,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,是隐藏在心中的约束力量。

 

有研究表明,自我调控能力差的孩子在学业上也会相对进步较少[2]。并且,更加容易出现焦虑、抑郁、和攻击性行为[3]


 

帮孩子建立规则感,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,提升他的冲动控制能力。这也关乎孩子未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。



 3 

立规矩难

可能是因为你踩了这两个雷区


建立规则的时候,有两个非常容易踏进的误区,这样导致明明家长使了大力气,却不见明显效果,或者出现负面效果。

 

 误区一:过多消极性关注

 

对于孩子来说,他们需要被关注,也一直在试图吸引大人的注意力,并且进行不断尝试。


如果他们发现,当自己“破坏规则”的时候,能吸引大人的关注,他们可能还会继续下去。例如:


  • 孩子把玩具扔在地上,妈妈说“不要乱扔”;

  • 孩子上课时做怪动作,老师走过来时立马坐好,但老师视线一移开,就又开始了……


其实这些都是消极性关注,大人们在关注的,是孩子的负面行为。

 


不过家长也不必太过焦虑,因为这样的消极性关注其实是不可避免的,但是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:不要把注意力完全放在“孩子的错误”上,可以多关注孩子好的行为,正面鼓励强化。


我们也可以转换思虑,从正面的角度关注“破坏规则”这件事,做一些正面的引导。例如,不说“你不要……”,而是说“你可以……”


 误区二:违反规则后,进行体罚


对孩子进行一些身体上的惩罚,可能在很多家长眼中是最省事、见效最快的方式。例如:乱丢玩具就要到墙角罚站,长时间不予理睬;不好好吃饭就要打一顿屁股等等。

 

美国的一项关于身体惩罚的研究邀请了孩子在读幼儿园的家庭参与。其中80%的妈妈表示自己曾打过孩子屁股,27%表示接受采访一周之内就打过孩子屁股[4]


 

然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汇总了近50年关于身体惩罚的研究数据,发现那些被打屁股的孩子们,往往会更偏向违背父母的意愿。不仅如此,体罚还可能会导致长期的行为和情绪问题,如反社会行为、攻击行为、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习问题等[5]

 

身体上的惩罚,可能会让孩子更不守规矩。



 4 

如何在家帮孩子适应

集体中的规则?


帮孩子适应集体规则,这件事特别棘手,但很多家长都没什么具体实操的头绪。所以这次,我就提炼了一些平时在幼儿园和学校中,经常会用到的建立规则的方法分享给大家


这些方法不仅在家也能参考着用,也能帮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切换得更加顺畅。



1、和孩子一起制定正向的规则


有的时候小朋友规则感弱,是因为大人没有设定规则,尤其是在家庭中,大多数时候会以孩子的意向为主。但在集体中,一定会有一个规则需要大家遵守。


所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家庭规则,并把详细的内容张贴出来,就跟学校或者幼儿园一样。而且,一起制定规则,会提升孩子的参与感,也能让孩子更理解“规则”这件事。


要注意的是,这些规则的设立需要是正向的,告诉孩子“应该/可以怎么做”,而不是用“不要”开头。这样的一份家庭规则,也是给孩子的行为说明书。


 

比如在幼儿园中,有一条规则是“温柔的小手(gentle hands)”,正面告诉孩子们不管是对待其他小朋友,还是玩具,都要温柔。还有一条规则叫“走路的小脚(walking feet)”,和孩子们强调在幼儿园里“走路”是对的,是安全的,这样比说“不要跑”更有效果。

 

当然,我们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事情都写在规则上,对于一些比较灵活的安排,家长们可以在事情发生前,提前告诉孩子自己的期望。例如:


  • 今天的安排是我们先读绘本,再去公园;

  • 今晚我们只看一集视频。

  

2、给予有限的选择


“有限选择”是指,大人在规则的范围内,给孩子提供选择,而不要提供一个可以违反的选项。这是幼儿园里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,既能让孩子遵守规则,又能让孩子有参与感。



比如,阅读时间,你需要孩子乖乖坐下来阅读。这时候,不要让孩子选择“读或不读”,因为孩子很有可能选择“不读”。你可以让孩子选择“读A还是读B”,这样这个规则实行起来,可能会更加的顺利。

 

3、活动之间保留过渡时间


在幼儿园,如果孩子在进行自由活动,比如区角时间玩玩具,或者户外时间操场嬉戏,老师们都会提前给出结束的提示:“还剩下5分钟!”“还有3分钟,等长针指到2就收玩具!”

 

这样,等到真正结束时,孩子们也做好了心理准备,可以跟随老师的指令行动。在家也可以这样做,提前给孩子预告。

 

4、在家也建立“一日流程”


幼儿园、学校秩序感很强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每天都有固定的流程,在重要的时间节点,给出具体明确的指令。

 

在家也可以这样做。可以研究一下现在娃在园的流程,根据家庭的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。通过每天的固定流程,提供给孩子足够的、反复的练习,逐渐习惯并建立规则感。


 

5、违反规则后,要告诉孩子“为什么不对”


当孩子违反规则时,不要只告诉他们行为不对,更要告诉孩子为什么。当孩子在幼儿园乱扔玩具时,我一般会告诉他:“我把玩具收起来,是因为你扔玩具,忘记了‘温柔的小手’。”


还有进阶共情版本:“我把玩具收起来,是因为你刚刚扔玩具。玩具重重摔在地上‘磕’疼了,玩具和老师都很伤心。”

 

同样的,在家中,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,比起发火,不如尝试帮孩子建立一个因果的逻辑,即:错误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,而不是单单地说“违反规则,就是错了”。这样能帮孩子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。


 

6、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


让孩子体验和承担“自然后果”是很有必要的。孩子总是会去试探规则的底线,有些事情,在家长各种劝诫、提醒都没有作用时,不妨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下自然后果(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)


比如:如果不好好吃饭,那下一顿饭前,就会很饿。


承担自然后果,也是帮助孩子在自己的错误中总结和学习,也会让他们更加理解“规则”。


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:在孩子承受自然后果时,大人千万不要干预。如果这时候说“你看你不听我的吧”,那就变成了“不听大人话而导致不好的结果”,而不是“因为违反规则而导致的不好的结果”。



7、家庭成员需要共同努力


规则的制定、规则感的培养一定是一个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,需要保持一致性、同步性。


就像一个幼儿园班级里,只有主班老师、配班老师和保育员老师保持一致、以身作则,一个班级才能平稳的运行和管理。


家庭可以说是孩子参与的第一个集体,如果这个集体中的成员,都保持不了规则上的一致,又怎么能要求娃在其他集体中遵守规则呢?

 

但在面对不上心的队友,和隔代亲的老人时,保持一致性好像总有特别多的困难。那就先把这篇文,转到家庭群里吧!





今日话题




#在家立规矩,你遇到过什么阻碍?在留言区聊聊吧~



 - END -


编辑丨羚羊,沉迷科学带娃,无法自拔。

参考文献丨

[1] Tao, T., Wang, L., Fan, C., & Gao, W. (2014). Development of self-control in children aged 3 to 9 years: Perspective from a dual-systems model. Scientific Reports, 4(1), 1-5.

[2] Welsh, J. A., Nix, R. L., Blair, C., Bierman, K. L., & Nelson, K. E. (2010).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skills and gains in academic school readiness for children from low-income families.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, 102(1), 43.

[3] Martel, M. M., Nigg, J. T., Wong, M. M., Fitzgerald, H. E., Jester, J. M., Puttler, L. I., ... & Zucker, R. A. (2007).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resiliency, regulation,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relation to adolescent problems and competence in a high-risk sample.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, 19(2), 541-563.

[4] Gershoff, E. T., Lansford, J. E., Sexton, H. R., Davis‐Kean, P., & Sameroff, A. J. (2012). Longitudinal links between spanking and children’s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White, Black, Hispanic, and Asian American families. Child development, 83(3), 838-843.

[5]Baumrind, D., Larzelere, R. E., & Cowan, P. A. (2002). Ordinary physical punishment: is it harmful? Comment on Gershoff (2002).



 相关推荐 

✍️|作 者 招 募 & 投稿|后台回复“投稿”,查看详情投稿邮箱:Kids@guokr.com
点个在看,成为有远见的父母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